你的位置:bbin娱乐平台官网 > 新闻动态 > 哪吒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故事中的哪吒么?

哪吒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故事中的哪吒么?

发布日期:2025-04-13 06:57    点击次数:133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文化输出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电影作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载体,承担着传播本国文化价值观的重任。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不断崛起,其中“哪吒”系列电影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票房成绩和广泛的关注。

《哪吒之魔童降世》于2019年上映,凭借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迅速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爆款,总票房达到50亿元。而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在2025年春节档上映后更是表现惊艳,截至2月14日,国内总票房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达到100亿元的电影 ,并在海外市场也收获了可观的票房。

然而,电影哪吒的文化输出也并非没有争议和挑战。哪吒这一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与《西游记》《封神榜》等传统经典小说中的形象与情节有着较大差异。小时候印象中的哪吒闹海杀敖丙,在电影中却变成了一对CP。

一方面部分人认为电影对哪吒形象的改编过于大胆,偏离了传统小说中的形象和故事,可能会导致观众对传统神话的误解。另一方面,在文化输出过程中,仍然可能面临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审美差异、价值观冲突等问题。例如,一些西方观众可能对电影中所传达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影响他们对电影的接受程度。

随着文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保持哪吒IP的独特性和竞争力,也是文化输出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哪吒形象的演变

哪吒并非中国本土原生的神话形象,而是源自印度佛教。在印度佛教经典《佛所行赞经·第一生品》中记载“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 ,这里的“那罗鸠婆”就是哪吒的梵文音译,他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太子。在印度佛教文化中,哪吒是具有护法神性质的存在,其形象与故事随着佛教东传逐渐进入中国。

哪吒主要出现在两部中国名著中,一本《西游记》,一本《封神演义》(封神榜)。

在《西游记》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他的出身颇具传奇色彩,“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 。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原因是天王“欲杀之”,之后他的灵魂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使其复活。复活后的哪吒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其形象是“总角才遮囱,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 ,是纯粹儿童的模样,变化的法身是三头六臂,使用的法宝有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等。

《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描写更为丰富和细致。哪吒是灵珠子转世,投胎于陈塘关李靖家中,出生时是一个肉球,李靖一剑劈开,跳出一个小孩儿,右手套一金镯(乾坤圈),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混天绫) 。他因大闹东海,杀死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又射死石矶娘娘的门人,引发一系列冲突。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之后太乙真人用莲花、荷叶为其重塑肉身,使其复活,并赐给他脚踏风火二轮,又付豹皮囊,囊中放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一块,还传授灵符秘诀 。这里的哪吒形象除了莲花化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等标志性特征外,其法身是三头八臂。与《西游记》相比,《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更加曲折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鲜明。

然而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及《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电影完全塑造了全新的哪吒形象。在这些电影中,哪吒被设定为魔丸转世,生来就带着“恶”的标签,遭受世人的误解和排斥。他有着浓浓的黑眼圈,表情时而搞怪时而邪魅,性格叛逆但内心善良,渴望被认可和接纳。这种形象与传统小说中的哪吒形象大相径庭,传统哪吒更多是正义、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而电影中的哪吒则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是一个在成长中不断寻找自我、反抗命运的角色。在形象设计上,电影哪吒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如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宝,但在造型和性格塑造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电影哪吒与传统小说哪吒形象差异分析

性格塑造的差异

传统小说中的哪吒,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都基本遵循着正义、勇敢、忠诚等传统价值观。他在面对恶势力时毫不畏惧,坚决维护正义,对师父和天庭忠诚不二。例如在《封神演义》中,哪吒协助姜子牙伐纣,为了完成使命不畏艰难险阻,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品质。

而电影中的哪吒,性格更加复杂多元。他的叛逆并非单纯的调皮捣蛋,而是对命运不公的反抗。他渴望被父母理解,被世人接纳,这种对情感的强烈渴望使得他的性格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内心世界。他不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缺点和弱点的普通人,这种不完美反而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人物关系的改变

在传统小说里,哪吒与父母的关系虽然有冲突,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传统的父子、母子亲情模式。在《封神演义》中,哪吒虽然因闯祸与李靖产生激烈矛盾,但在太乙真人的调解下,最终父子和解,共同为封神大业效力。

然而在电影中,哪吒与父母的关系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之一。李靖夫妇对哪吒充满了关爱和保护欲,他们努力想要改变哪吒的命运,而哪吒也在与父母的互动中逐渐理解了亲情的珍贵。这种更加细腻和深入的人物关系刻画,与传统小说中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电影中还新增了哪吒与敖丙之间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他们既是命运的对手,又是彼此唯一的朋友,这种关系的设定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张力。

故事主题的深化

传统小说中哪吒的故事主题主要围绕着封神、降妖除魔等展开,强调的是正义战胜邪恶、天命不可违等传统观念。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及《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将主题深化为对命运的抗争和自我价值的追寻。“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经典台词成为电影的核心主题,表达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命运的不屈精神和对自由意志的追求。电影通过哪吒的成长历程,探讨了善恶的本质、人性的复杂以及个体在困境中如何坚守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主题的深化使得电影更具现代意义和思想深度。

与孙悟空IP改编的对比

孙悟空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IP之一,其改编作品众多。从早期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到近年来的真人电影、动画电影等,孙悟空的形象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被演绎和创新。在众多改编中,孙悟空的核心特征和文化内涵始终得以保留。他的勇敢机智、敢于反抗权威的精神,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成为各种改编作品的灵魂所在。例如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虽然对孙悟空的形象和故事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但依然保留了他大闹天宫时的英勇无畏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孙悟空与唐僧、猪八戒、沙僧等角色之间的师徒情谊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在改编中得到了强调,这些元素使得孙悟空的故事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

对比哪吒与孙悟空IP的改编,相同点在于,两者都基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改编,都在保留一定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和需求。而且都通过电影等文化产品的形式进行文化输出,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同点在于,孙悟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其核心特征和文化内涵相对固定,改编时更多是在情节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而哪吒的形象在传统小说中虽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相对来说不如孙悟空那么广为人知,电影对哪吒的改编在性格塑造、人物关系和故事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创新,几乎是重塑了一个全新的哪吒形象。此外,孙悟空的故事更多围绕着取经这一主线展开,强调团队合作和成长,而哪吒的电影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命运抗争和自我成长。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保持文化统一形象有助于准确传承文化。以孙悟空为例,尽管有各种改编版本,但他的金箍棒、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等核心特征以及大闹天宫、保护唐僧取经的关键情节始终贯穿其中。这种统一形象使得《西游记》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如不畏强权、坚韧不拔等得以精准传递,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众都能清晰认知其文化内涵,保证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延续性。从文化认同感方面而言,统一的文化形象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当人们提及哪吒,脑海中浮现出的标志性法宝和经典故事,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强化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让人们更加热爱和认同本国文化。在文化产业领域,统一形象利于塑造强大的文化品牌。漫威系列超级英雄便是通过保持核心形象和故事体系,打造出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中国的传统神话形象若能保持统一,也能提升文化品牌辨识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国际关注。

从文化传播理论的角度来看,电影哪吒的改编和文化输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文化适应理论,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中时,需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调整和适应,以更好地被目标文化所接受。电影哪吒在改编过程中,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情感元素,这些元素更容易被全球观众理解和接受,从而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障碍。同时,根据文化折扣理论,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会导致其价值在目标市场中有所降低。而电影哪吒通过创新的改编,减少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可理解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折扣。

文化形象的多元演变具有时代适应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哪吒塑造成叛逆的魔童形象,反映了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突破束缚的价值观,使古老的哪吒故事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吸引大量年轻受众,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多元演变还能激发艺术创作的创新性。不同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人物形象有独特见解,如《哪吒闹海》突出哪吒的勇敢正义,《哪吒之魔童降世》聚焦其成长与亲情,这些不同诠释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为文化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此外,多元的文化形象有助于文化更广泛传播。孙悟空形象在国外的改编作品中,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虽与原著有差异,但成功吸引了国外观众的目光,使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传播,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以自身感兴趣的方式接触中国文化。

电影哪吒的文化出海是中国传统神话IP改编与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对哪吒形象的大胆创新,在性格塑造、人物关系和故事主题等方面进行全新演绎,结合精良的制作、有效的营销策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哪吒”系列电影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孙悟空IP改编相比,哪吒IP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路径,两者都为中国传统神话IP的改编和文化输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关于传统文化人物形象是否需要保持统一性,答案并非绝对。在文化输出中,应在坚守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鼓励适度创新和演变,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的有机统一。通过合理的改编和有效的传播策略,中国传统神话IP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百家号立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bbin娱乐平台官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